力学所在钛合金超高周疲劳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2-12-16 15:24:03         阅读数:717       来源:中国科学院

长寿命、高可靠是重大工程装备的重要指标,特别是以先进航空发动机和高铁车轴为代表的关键部件,服役寿命内承受超过107甚至1010周次的循环载荷作用,进入了超高周疲劳(即107周次以上的疲劳)研究范畴,这颠覆了传统基于疲劳极限(对应107周次)的疲劳强度与寿命设计理念,成为近年来疲劳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因此,研究揭示超高周疲劳的微观机理和规律等科学问题,建立疲劳寿命与疲劳强度的准确预测模型,具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结构计算力学课题组以航空发动机用TC17钛合金和增材TC4钛合金为研究对象,揭示疲劳载荷过程中形成的形变孪晶和纳米晶是钛合金超高周疲劳裂纹萌生和演化的重要因素,提出钛合金超高周疲劳裂纹萌生和初始扩展机理;研究通过变幅加载设计,测得超高周疲劳裂纹萌生和初始扩展区域的等效裂纹扩展速率在10-13~10-11 m/cyc量级,进而对超高周疲劳寿命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

  研究发现,材料缺陷不仅会显著降低钛合金的疲劳性能,而且缺陷对高周及超高周疲劳行为的影响与缺陷的引入形式密切有关。对于材料内部缺陷,高周和超高周疲劳S–N曲线呈现连续下降特征,而表面人工缺陷试样S–N曲线具平台区特征。原位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表明,与内部缺陷诱导的超高周疲劳失效不同,表面人工缺陷诱导的超高周疲劳未呈现缓慢的、随纳米晶粒形成的裂纹萌生和初始扩展过程,一旦裂纹萌生,裂纹将快速增长,试样在很少周次内失效。科研人员认为这种失效是疲劳载荷与时间相关过程(如水气影响、氢的作用等)的协同作用所致。研究进一步提出试样几何形状及表面缺陷对钛合金高周和超高周疲劳强度的影响模型。该模型不但可用于关联缺陷对钛合金疲劳强度的影响,而且有效用于文献中缺陷(包括裂纹)对一些金属材料高周疲劳强度的影响。

  科研团队对几种常用的应力比对高周疲劳强度影响模型在超高周疲劳范畴的预测 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多种材料实验数据表明,Walker公式σα,R=σα,-1[(1–R)/2]γ相比Goodman公式σa,R=σα,-1[1–(σm/σb)]及Smith-Watson-Topper公式σa,R=σα,-1 [(1–R)/2]1/2,更好地预测应力比对超高周疲劳强度的影响,其中σα,R和σα,-1分别是应力比R和–1下的疲劳强度,σm和σb是平均应力和拉伸强度,γ是材料参数。

https://www.cas.cn/syky/202211/t20221125_4856228.shtml


地址: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路300号内2号 电话:18905351990
Copyright © 2021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烟台)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2021046669号-1鲁公网安备 37069302000851号